农村分田单干是否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发展?[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生产成果与自身利益紧密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温饱问题,为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今国家在三农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不是解决生存问题,首要的是为了解决农业工业化的问题,旨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其次,是要把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着提升,从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逐步普及,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朝着小康迈进,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分田单干所奠定的制度基础。它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为农民自主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农村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分田单干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创举,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坚定信心,在分田单干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农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这个网民认为农村分田单干之前,中国农业支撑起现代化建设半壁江山这一观点,与事实严重不符。
实际上,当时落后的农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在分田单干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以粮食单产为例,19521978年,全国粮食亩产量从141斤增长到182斤
,年均增长率仅1.2%。在一些偏远地区,生产方式还较为原始,仍依赖人力和畜力,机械化水平极低。如197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9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机械动力不足1.5千瓦,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再看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供应不足制约了工业发展。例如,棉花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产量长期无法满足需求年,全国棉花产量仅204.9万吨,使得纺织工业开工不足,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进而无法为重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市场。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农民购买力有限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消费能力低下,难以消化工业生产的产品,限制了工业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原料和劳动力转移都受到阻碍。在资金方面,农业剩余有限,无法为工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劳动力转移上,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中,无法及时向工业领域转移,制约了工业的扩张。这种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依然存在,尽管改革开放后工业开始快速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对工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如农产品供应的不稳定影响相关加工工业的持续生产。
可见,在分田单干前,中国农业因自身的落后状况,非但没有支撑起现代化建设半壁江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后腿,影响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写于2025年。)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请大家收藏:
农村分田单干是否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发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