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王氏宝树[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晦地提了这事,委婉地告诫王棣莫操之过急。但也未劝阻,毕竟,这事若真成了,绝对可青史留名。
王棣倒是表现的可有可无,编《四书章句集注》是打发时间的顺手而为,并没打算非得怎样。再说,他在书中多少夹带了私货,将后世的核心价值观若有若无的掺杂其中,就当下而言,是大逆不道的。当然,他做的很隐秘,并没有明确表露什么,只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读者。
至于王安礼的谆谆教诲,他还是真听进去了。原本也是决定要做些什么,譬如参加科举,就算是为了王安石。
毕竟,在半山园,祖孙的孺慕之情永世难忘。
对于将来,他倒是没什么规划,大抵是走一步看一步。问题是,靖康没多少年了,若无意外,到那时他还是健在的。这就比较麻烦,若是科举中试做了官,在这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该何去何从?独善其身么?有“六贼”在,怕是很难。金兵南下时苟且偷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选项太少,好难。
车到山前必有路吧,且走着瞧。
回到半山园,他的日子变化不大,仍是读读书写写字,舞舞枪弄弄棒。学拳脚功夫,倒不是想练成高手高手高高手,至少别成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孱弱书生。
当然,老夫人处的晨昏定省是少不了的。
老太太年近七旬,早先身子不好,亏了王棣列出一系列老年健身计划,这两年反倒是精神矍铄起来,更是心心念念三郎的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王棣对祖母很是尊重,每日都会陪着聊聊天,讲几个开心段子。上了年纪的人最渴望的是有人陪,最缺少的也恰恰是有人陪。幸好王家以孝持家,老夫人不缺人陪,活得还算舒心惬意。
更何况,隔壁便是“报宁禅寺”,这才是老太太最乐意待着的去处。
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周世宗柴荣继位的第二年五月,下诏大毁佛寺。境内佛法寺庙,除了有皇帝题字的可保留外,每县只留一寺,其它尽毁。全国共拆庙三万余所,毁佛像铸钱,近百万僧尼被逼还俗。
赵氏建宋以来,停止了寺院的废毁,派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派近臣张从信往益州雕刻大藏经版。朝廷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以来久已中断的翻译。太宗亲自作《新译三藏圣教序》。译经院培养翻译人才,改名传法院。为管理流通大藏经版而附设印经院。天禧末,全国僧尼比较宋初增加了很多,寺院相应增加,近四万所。寺院拥有相当数量的田园、山林,得到豁免赋税和徭役的权利,经济富裕,举办起长生库和碾顗、商店等牟利事业。
其时信奉佛教者大有人在,天下之民,其奉事佛者十室而九。正因如此,是时全国各地佛教的寺庙星罗棋布,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踰千计,小邑抑或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其势未已。
王安石将半山园辟出地来改建“报宁禅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夫人吴氏。
老夫人吴氏是王安石表妹,金溪县柘岗人,出身仕宦之家,其祖父吴敏、父吴芮、叔父吴蒙皆为进士,自幼聪颖。吴氏与王安石两小无猜,婚后生活和美。后随夫宦游,相夫教子,严谨治家,其子女长成后,皆博学多才。夫人文采绮丽,时人有“荆公妻吴夫人最能文”之赞。
王氏夫妇伉俪情深,夫唱妇随数十年,当为天下楷模。关于此事,是有佐证的——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一世人一夫妻,在这时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老夫人这一生育有三子三女,一子一女早夭,长子王雱早逝,现下唯次子王旁侍奉左右;长女适浦城吴安持,时任都水使者;次女适仙游蔡卞,时任润州知州。
小女婿蔡知州多次请老夫人前去润州居住,以可尽孝侍奉,但老夫人不往,盖因幼孙仍在金陵为祖父守孝,怜孙心切,乃留半山不走
这是舐犊情深,王棣回到半山园,每日必修的功课便是陪伴祖母,便算是反哺了。
这一日,王棣正要陪祖父去隔壁半山寺上香祷告,便听仆从禀报有客登门拜访。
第12章 王氏宝树[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