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宋河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章 古来才女皆寂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什么“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什么“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都是骗人的。

    “琼节草堂”叙谈后,苏轼这些天都未返凤凰山。

    王棣倒是随着苏太守冒雨去城里走了几遭,逛了逛与金陵城一般规模的坊市,盖因雨天,并不如何繁荣喧闹;至于西湖,完全没有后世的瑰美清丽,湖面临岸处一大片枯败的莲叶飘忽不定,雨水不绝坠落,湖底的淤泥泛升导致湖水浑浊不堪……难怪太守大人急于治湖,这景象,实在是不堪入目呀。

    不过,亲眼所见,苏轼的勤于政务让王棣很是佩服。偌大名声的大文豪是真心实意想为国为民做些事情呀,纵然算不得能官干吏,但也确是肯担当的,总比一干尸位素餐的空谈官僚要强上许多。

    当然,因为雨水过于充沛,西湖水几已泛滥成灾,眼下是不适合谈清淤治湖的,只是将各项条陈一一列举,尽量做到事无巨细,真要开启工程当可事半功倍。

    而当务之急却是“抗洪”。

    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乃为天下粮仓。不美之处在于,江浙临海,年年都有飓风光临,少则数次,多则廿余次。狂风起,暴雨降,河湖泛滥,洪涝成灾,但多在夏秋二季,春日里是不常见的。

    但元佑五年清明后江南的这场降雨委实诡异,时急时缓,忽大忽小,连续十余日不肯停歇。

    事出无常必有妖,就如去岁的久旱成灾,这场豪雨亦非好征兆。

    首当其冲的是春耕。江南的田地极为肥沃,一年两季水稻一季小麦(油菜),清明节后正是头稻栽种秧苗的时节,可田地里水满为患,排也没处排,绿油油的秧苗让水浸泡着,再继续下去,怕是要霉烂了。问题是,纵算将秧苗抓紧分栽开来,也是会因这无处排放的水给祸害的无法成活。更何况,连稻田都还未耕耘呢。

    如此下去,错过春耕播种,可以预见的是,稻谷收成至少是减了一半,且莫说赋税是否减免,不涌现大规模灾民便阿弥陀佛了。义仓、常平仓得做好应对之策,未雨绸缪吧。

    而常平仓又向来是烂账、糊涂账的“集中营”,蛀虫一大批,还真难以清算干净……

    兜兜转转又回到治湖这条路上,若是河道畅通、水流无阻,也不至于一到雨季便满城尽成泽国吧?

    这些都是苏太守头痛的事情,王棣纵有意相帮亦是有心无力,长治久安,不治难安,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就算是为了政绩,也该尽些心力做些好事吧。杭州的漕运不畅并非一朝一夕所致,再来治理又怎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

    苏轼认定王棣日后是可大用之才,正好领着他见识见识为官处政之道,除机密紧要的政务外鲜有避讳隐匿,这便算是倾力提携培养后辈了。

    对于苏轼的厚爱垂青,王棣自是心怀感激。需知苏轼及李格非都是旧党中坚,能对新党党魁王安石的孙子如此抬爱,着实是摒弃了门户之见、一心要为国家举荐人才。这方是真正的大公无私,值得敬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王棣想了想,还是没忍住,杭州城有大隐患呐,若出了差池,作为主官的苏轼是难逃其责的,有些事做在前面总是好的,防患于未然嘛。

    于是,他说了“社仓”之事。

    社仓,即用于备荒、救济之粮仓。多设于乡社。与义仓既相似又有别。隋代长孙平倡设义仓时即立仓于乡社,并由社司管理的义仓就是后代的社仓。时社仓、义仓无别。唐贞观二年,戴胄奏请仿隋制,并正式以“社仓”命名,但实际上大多设于郡、县。至本朝已名存实亡。

    王棣提出设“社仓法”,具体为:准富民能捐谷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项差徭。有多捐一倍、二倍者,照数按年递免。超过四十石者,分别由州县奖给匾额,捐至二百五十石者,咨吏部给予“义民”顶戴,照未入流冠带荣身。凡给匾额之民家,永免差役。仓米于春季支借,秋成还仓。遇灾荒则赈恤本地贫民。设正、副社长司其出纳,地方吏胥不得干预,但地方官有权稽查、监督。

    他提的是后世清康熙年间的“社仓法”,不同于宋、明,乃是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富民捐粮,有“无本买卖”之嫌。然,这等奖励却正是平民最为眼热的,有钱人要面子呐。

    他的这番建言让苏轼顿时眼前一亮,太有可操作性了,都晓得“常平仓”、“义仓”的猫腻,这改良版“社仓”却是最大限度地趋避了可能存有的弊端,算是官方鼓励的民间行为,但官府却是有“最终解释权”的,此策大善也。

    老苏同志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当即令高俅等一干幕僚尽快列出条陈,时不我待呀。

第45章 古来才女皆寂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