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王氏宝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闪舞小说]https://m.35xs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安礼对王棣的感情很是微妙。
虽然怎么算王棣都是王氏血亲,但明明是自己的亲孙却变成了侄孙,而且还如此优秀,在同辈中是绝对的翘楚人物,说不得王家还得靠他光大门楣。这么一想便有些扎心了。
王棣的优秀是明摆着的。
三兄在世时,王安礼对王棣不好多有表示,毕竟是过继给侄儿王雱了,再怎么样也得避避嫌。三兄逝世后便不一样了,王棣这个嗣子(孙)仿似无根之浮萍,七房自然要多加照拂。
事实上,王安礼这几年一直在默默的关注着王棣的成长动态。王棣平素读了什么书、作了什么文,乃至于各种读书笔记,他都有过目。
越是关注,王安礼便越吃惊。
这个小小年龄便极有主见的孙儿当初说要守陵三年半就够让人惊诧的,而其心志之坚、性情之稳,便是许多成年人都自叹弗如。
他的书法更是足以“惊艳”二字形容。“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务须做到不野、不板,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更需做到“损人利己”:取别人之长,壮大自己。王棣的字几乎做到了这几点,新意盎然而有迹可循,承前人之长而自成一家,这实在是难能可贵。更何况,他还小,假以时日,成为书法大家也是极有可能的。
还有他的文章。王安礼看到的王棣的文稿并不多,是他平日练字的稿纸,大多是前人名篇,王安礼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些诗句,如“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这些个句子风格迥异,共同之处则是皆为佳句。以王安礼的博学,却是闻所未闻。他也曾拿这些句子去“考校”友人,亦是未有人读过。那么,唯一的解释便是出自王棣之手了。可恶的是,这些个句子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倒也罢了,偏生没有一首完整的诗词。断章狗啊,自然让人恨得心痒痒、牙痒痒。事实上,《清平乐.村居》是王安礼得到的唯一一阙完整的词。
但就这么一阙词,已让王安礼认定王棣天赋卓绝,自然还有三兄的教导有方之故。想来,在政途上心灰意冷的兄长是在王棣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授以毕生所学,以期后继有人。很明显,三兄夙愿得偿了。唐时杜易简读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文章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借用《世说新语》中谢安、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的典故,大赞王氏三兄弟:“此王氏三珠树也!”
在王安礼看来,王棣亦是王氏宝树也。
虽因政见相左,兄弟二人颇多隔阂,但就王棣之事,王安石生前曾告知王安礼:“三郎才气远胜你我,但有方氏仲永之鉴,需压他一压,以免锋芒太露。”
或许,王棣坚持在玩珠峰守陵三年半,也是三兄所嘱吧。
如此种种,虽足以佐证王棣之天赋异禀,但天下之大,并不缺天才。让王安礼最为吃惊或者以震撼二字形容更贴切的是,王棣居然在注经释义。
关于经义注释,历朝历代皆有不同版本,本朝士子读五经,以唐初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为准,试举经义亦然。但其时亦有儒学大家尝试再注经义,如门生众多的程灏。只是,如今的五经正义是约定俗成乃至于被官方认定的,要“另起炉灶”,必然会引发争论,甚至是群起而攻之。
王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呀,竟然做起皓首穷经的大儒都力难从心的事来。
王安礼看到名为《四书章句集注》的小部分书稿时,胡须都险些扯断。让某个在玩珠峰侍奉的仆从“监控”王棣,当然是他这个祖父关心孙儿的成长,但他真的是被吓着了。
问题在于,这小部分书稿的杀伤力太大,让素以沉稳着称的王和甫都坐立不安。因为他惊觉自己是认同这其中的解读和观点的。管中窥豹,这《四书章句集注》是怎样的一本书。可以预见的是,这本书一旦问世,又会造成如何轰动的效应。
他一方面为王棣的胆大妄为而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又渴盼见到完稿的全书。
将《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摘出来与《论语》和《孟子》放在一起列为“四书”,由浅至深详尽解读儒家思想,确实高明。
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为经书集注,太过惊世骇俗,传扬出去定必遭引骂声一片。
王安礼终究还是
第12章 王氏宝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